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知道了

目录

升序 倒序

怒海覆清1852 共1160章

目录
阅读设置

阅读设置

手机阅读
加入书架
回到顶部

第一〇三九章 科学之花_怒海覆清1852

  • 书名:怒海覆清1852
  • 作者:董王不懂
  • 本章字数:3650
  • 更新时间:2025-05-17 18:06:48

  这个时候华族关于人口的意见还是一致的。

  不管是守旧派还是改革派都认为人口是一个国家的基石,是一个国家实力的体现。

  尤其是华族开拓了那么广阔的海外领土之后,这些人最后那一点点顾虑都没有了。

  这场政治作秀必须要由董良来做。

  不仅仅因为董良是元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董良在华族妇女心中那如同神邸一般的威望。

  董良上台之后不仅仅任用女官,还出台了保护妇女的律法,筹建了妇幼院。

  董良的大夫人向云发展了妇产科医术,发明了剖腹产。

  这些都通过报纸传播得人尽皆知。

  许多妇人都会在家中贴上一张董良的画像,没事儿的时候拜一拜。

  董良在埋头处理华族的内政,将前线的军务完全交给了手下的将军。

  就连总参谋部都不能擅自干涉前线的指挥,他们只能对前线提交的作战报告进行评估,最多就是提出自己的建议。

  经过过去一年多的努力,西域大铁路从长安通到了哈密,现在从哈密到迪化的铁路在秋天也能够完工。

  而从长安到海州的长海铁路也已经通车。

  一条横跨华族东西的铁路应运而生。

  另外从济南到北平,从北平到山海关的铁路还有到张家口的铁路也通车了。

  董良又让交通部在今年修通徐州到济南的铁路。

  华族的铁路尽量先满足北方的需求。

  这是因为南方有着发达的水运,水运的成本比铁路还要低,关键是水道是现成的。

  而北方除了几个港口之外就要靠陆路运输。

  京杭大运河从徐州往北,通航条件也不是太好,最重要的是不稳定。

  北方的河流到了冬季的时候,水位太低了,还会结冰影响到水运开展。

  因此,在现有的条件下,董良尽量先满足北方的铁路需求。

  后面一步,他要开始修建到关外和北海地区的铁路了。

  尤其是北海地区,这条铁路将穿过漠南蒙古和漠北蒙古。

  要是这条铁路修通,那么草原上的威胁将会降到最低。

  那些牧民全都会被纳入到华族的体系当中。

  这才是长治久安的大计啊。

  除了铁路交通和海运之外,董良还在尝试一种新的运输方式。

  牛首山下,有一个新建的大院子。

  院子门前没有牌子,只有一个编号,但是门口站岗的护卫军却让人一眼就能够看出这里面研究的东西不一般。

  一支车队径直来到了院门口。

  头车上下来一名军官。

  这名军官身材高大,样貌俊秀,一表人才。

  军官走到哨兵的跟前递上了证件。

  哨兵看了一眼证件,示意自己的同伴继续警戒,然后自己跑到岗亭的电话机旁,拿起电话机拨通了一个号码。

  不一会儿,哨兵回身给那名军官立正敬礼。

  涂着黑色油漆的大门向边上缓缓滑行。

  这竟然是一扇电动大门。光是这扇大门就能够展示出这个院子的非同寻常。

  车队从大门进入,走了五分钟才来到一片建筑群前面。

  一栋五层大楼的前方已经等着一群人了。

  这些人穿着华族特有的青色官员制服。

  为首一个长着一张细长脸,留着山羊胡子,正是徐寿。

  “元首,您怎么来了,我代表飞艇项目组的所有成员欢迎您。”

  徐寿这人只有在董良的面前才会这么客气。

  他并不擅长与人打交道。

  “我就是过来看看。陆上跑的,海上游的,咱们都有了,这天上飞的,我很着急……”

  “我带您来看看,氢气飞艇,我们已经可以造出来,只要不是用于作战的话,安全性还是非常高的。而您说的那个氦气,我们还在研究,现有的办法,提取的效率太低了,根本无法满足制造飞艇的需求。”

  徐寿在前面带路,一边走一边说道。

  而其他的科研人员跟董良打过招呼之后就立马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了。

  人家都有自己正经的事情要做,不可能一直陪在董良的身边耗着。

  况且这些研究员平时见董良的机会很多,董良通常都会叫他们各做各的事情。

  时间长了,大家都已经习惯了,不用在元首的面前搞什么虚礼。

  “只要安全性可靠的话,氢气也可以,这东西制取方便,方便在沿途弄一下加气站。”

  “是的,元首,我们实验过了,通常情况下,每隔五百公里就要有一个补气站。”

  飞艇长途飞行的话要补气,因为无论你将飞艇外壳的气密性做的多么好,随着时间的推移,都会有其他泄露出来的。

  要知道分子之间可是有空隙的。氢分子比较小,所以更容易外溢。

  这就需要每隔一段时间给飞艇补气。

  “动力系统,你们准备用柴油机还是汽油机?”董良问道。

  这个问题之前就讨论过了。大家的观点是用柴油机。

  原因是汽油机使用的汽油挥发性强,着火的危险系数大。

  要知道飞艇在几百米的高空飞行,上面灌的是易燃的氢气,有时候可能一个火星子,就能够将整个飞艇变成一个巨大的火球。

  “当然使用柴油机,不过机舱还是要做防火处理,而且加装了保险装置,一旦出现火情,我们可以瞬间将这个动力吊舱给扔下去。”

  徐寿果然是一个天才呢。

  这次研究飞艇,董良实在不知道应该找谁来领头,因为这个项目既涉及到流体力学,机械学,又涉及到化学等多个学科。

  最后按照惯例,没人领衔的事情,全都交给全才徐寿来牵头。

  “这个点子倒是不错,谁想出来的?”董良笑着问道。

  “元首,这是我的点子。”跟在徐寿身后的尚泰一个健步上前邀功似地说道。

  “尚泰王是我们这个项目动力部分的负责人。”徐寿道。

  他非常喜欢这个尚泰,这小子的动手能力很强,理论基础也很好。

  “那我给你记上一功。”董良拍着尚泰的肩膀说道。

  这小子岁数长了,知识也长了,但是个子却没怎么长高。

  他跟尚云是姐弟俩,身为姐姐的尚云身材高挑,而尚泰却是个矮子。

  董良继续问道:“有没有定型下来?”

  “嗯,有的,我们第一款飞艇名叫鲲鹏500,可以携带五百公斤的人或者货物。”

  其实华族现在有了可以使用的汽油发动机,完全可以发展出飞机来。

  但是董良还是决定要点亮飞艇这棵科技树。

  相比于飞机,飞艇拥有很多优势,比如超长的滞空时间,也有很多缺点,比如安全性和速度。

  无论如何,天空中有了这些庞大的飞艇点缀应该会更加丰富多彩一些吧。

  飞机的发展也应该有一个竞争者。

  一行人很快就来到了试验场。

  这个试验场竟然延伸到牛首山的一个山谷中。

  四周的山顶上全都是郁郁葱葱的树木。

  实际上在这些密林之间密布着岗哨,防守森严。

  这个大院子里面研究的东西可不仅仅是飞艇。

  山谷中停着一个庞然大物,那个巨大的气囊怕是有上百米长,呈梭型。

  下面有一个舱室,在巨大的气囊映衬下,那个舱室就像是个火柴盒。

  舱室的后面还能够看到一个螺旋桨。

  这个样子跟董良想象的差不多。

  事实上,董良最开始的时候给他们的样图就是这个样子。

  他提供的支持就是一张样图,还有一些思路。

  是徐寿和这些研究员将这东西变成现实。

  徐寿他们觉得是董良的功劳大,要不是董良提出来,他们怎么可能想到这个东西。

  而董良却觉得是徐寿他们的功劳大,因为靠他是无法将这些实物给造出来的。

  这边的飞行实验员已经准备好了。

  董良一来,他们就解开缆绳着手起飞。

  随着最后一根缆绳分裂,飞艇真的飞了起来。

  随即吊舱后部马达的轰鸣声也传了过来。

  在螺旋桨的驱动下,飞艇开始向着固定的方向飞行。

  在伏牛山上飞了一圈之后,这个大家伙又回到山谷的上空。

  里面的驾驶员会控制阀门放气,让飞艇降落。

  “元首,飞艇的外壳我们最终还是采用帆布,做了防水处理,里面的气囊共有二十个,升降的话只要控制其中两个气囊就行。其他气囊都是固定的密闭气囊。”

  徐寿继续介绍道。

  用帆布做外壳本来就是董良建议的,早期的飞艇都是这样,后世的那些飞艇则是使用强度更高的复合材料做外壳。

  我们看到的飞艇外壳和气囊其实都是分开的。

  外壳只是对气囊起到保护作用。

  外壳还有一个作用就是塑形,飞艇在天空中飞行会受到气流的影响。

  因此要尽可能地减少其阻力,因此大部分的飞艇都是梭形。

  “我看可以量产一批出来,向西南构筑一道空中航线,我们在西北已经有了铁路,不需要飞艇。但是西南那里多山,修建铁路的难度更高,林岳那个家伙整天跟我抱怨,说我们将他扔在山旮旯里不管了。”

  徐寿办事,董良一向放心。

  他现在就是华族科学院的台柱子。

  而且在科学研究方面,徐寿确实是个天才。

  你想想,一个人根据杂志上面的图画都能够造出蒸汽船。这是一般人干的事情吗?

  当然了,他在历史上做出的惊人之举还有很多。

  这一世,徐寿更早地接触到了现代科学知识,而且他的周围有更多的志同道合之人帮助他。

  有董良为他提供学习资料。这位天才的才华已经充分地展现了出来。

  在他的手中必然会产生出更多、更加璀璨的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