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知道了

目录

升序 倒序

怒海覆清1852 共1160章

目录
阅读设置

阅读设置

手机阅读
加入书架
回到顶部

第七五九章 西北望,射天狼_怒海覆清1852

  • 书名:怒海覆清1852
  • 作者:董王不懂
  • 本章字数:3637
  • 更新时间:2025-05-17 18:06:48

  当石达开知道了护卫军已经渗透到了松番内部之后。

  联系到左宗棠在雁门关外按兵不动。

  他终于明白护卫军早就已经暗度陈仓,他也相信了手下报告的他们遇到了护卫军大部队的情报。

  这让他加快了自己的计划。

  当天晚上,他便让人拿下了松番城。

  一进城,太平军第一时间将那些头人的府邸包围,然后便是他们熟悉的抄家环节。

  还别说,这松番厅看起来是非常的贫瘠,但是这些土司头人的家里是真的富裕。

  因为这些土司世袭的时间可能比大清朝和大明朝加在一起都要长。

  而且他们这里靠近金沙江啊。金沙江里真的产金沙的。

  这些土司家中存在的金器真不少,就连马桶都是金子做的。

  佛堂上的小金佛,一个就有上百斤重。

  反正太平军也不信佛,通通搜刮走。

  这些土司现在想要后悔已经没有机会了。

  狼是他们自己引进来的,现在自然要用自己的血肉来满足客人的需求。

  实际上,护卫军只进来了一个大队,五百多人而已,算不上什么穿插。

  就这里的地形,大部队穿插,不知道要制造出多少非战斗减员,那样子还不如正面强攻呢。

  张龙豪他们大队就是过去配合着张牧手下的起义军演一出戏,这出戏的名字就叫做中心开花。

  正规军的火力,加上起义军的人数,可不就像是大部队来了一样吗?

  再加上太平军与当地头人之间的貌合神离。

  左季高这出戏真的是将人心都给算计到了极致。

  三天后,护卫军的侦查部队发现了大批敌人从雁门关撤退。

  与此同时,太平军的精锐先头部队已经杀进了大小金川。

  不过这一次,太平军没能在这里立足。

  满清当初平定大小金川可是花费了几代皇帝的时间,军费用了数干万两白银。

  不过这里的土人也没能挡住太平军。

  最后双方商定太平军只借道。

  石达开没有想到这条南下的道路会是这么的艰难。

  大峡谷、大雪山,满是沼泽的草地,无数太平军将士在路上丧生。

  没有围追堵截。

  左宗棠只要控制松番,能够确保成都平原的安全,至于西边的几个羁縻府厅,有的是时间慢慢渗透。

  以松番、茂州、杂谷厅等地的地势险要,护卫军只要驻扎少量的兵马便可以。

  从后方运送来的第一批武器终于到位了。

  东川军中被挑选出五干人来作为川西的守备部队。

  左季高还从松番当地的羌人中招募一支高原作战部队,这是董良的意思。

  高原作战,不需要太多部队,但是士兵一定要适应当地的气候。

  将华族的步兵拉过去,非战斗减员太大。

  但是像德吉这样的人却没有问题。

  正好暗部的张牧在这次行动中立了大功,便将其转入陆军,由张牧在川西组建高原支队。

  将这些被解放的农奴和猎人武装起来,一步步向西解放更多的高原土地。

  而左季高这个时候终于可以抽出手来指挥部队北上,去会一会自己的老对手杨秀清了。

  杨秀清之前趁着清军主力南下徐州的机会派兵去攻打了山西和甘肃。

  甘肃的战事还好,那里的满清边军已经好久没发下军饷了。

  正准备闹饷,结果太平军杀来了。他们不想继续给满清卖命。

  双方一商量,太平军给了这些人不错的条件,于是大量的甘肃边军整建制地投靠了天平军。

  杨秀清手中的兵力顿时又增加不少。

  不过他派出去攻打山西的手下却没有那么容易。

  山西的地主老财都住在堡楼之中。

  这种堡楼不仅仅有城墙,还有护城河,里面的护院武器都比太平军的要强上许多。

  太平军以战养战的战术在这里不大奏效。

  因为每攻下一处堡楼,付出的代价远远比收益要多。

  后来林文察打进了南阳,逼近武关,关中的东南大门要被打开,杨秀清才慌忙从山西退兵,同时加强东南方向的防御。

  徐州城外,清军十五万大军齐聚,从徐州城到黄河之间的平原一望无际全都是清军的军营。

  沿着黄河向北的大堤上,为前线将士运送粮草的民夫队伍同样一眼望不到边。

  天气已经变暖,河床上的浮冰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融化,清军不得不搭建浮桥,以维持两岸之间的联系。

  从济宁到徐州,清军在黄河上搭建了十五座浮桥。

  虽然天气变暖,咸丰依然披着貂皮大氅。

  可是的手脚还是冰凉刺骨。

  在他的身后,一个与他长相有几分相似的年轻男子弓腰站在那里。

  “六弟,此战关系到我大清的国运,要是败了,我们真的要退到关外去了。朕心里不甘啊,自登基以来,朕没有一天敢懈怠,为何国事会如此不堪。”

  奕訢站在皇帝的身后,他知道皇帝要是此时驾崩,一定会拉着自己陪葬。

  他想要说陛下不应该御驾亲征,劳民伤财。

  但是一想,不亲征,大清就真的能够挺下去吗?

  一个命中该绝的将死之人,给他下猛药,还是缓药,都不可能救,只是死的时间早晚而已。

  “四哥啊,这都不能怨您,也许是上天要考验咱们大清,熬过去,我大清便能够中兴。”奕訢四平八稳地说道。

  咸丰道:“这一次,你的新军应该上去了,我这段时间故意没用他们,就是想要他们在战场环境下继续适应一下。海匪的打法你也知道,没有破釜沉舟的气势,咱们无法攻破他们的防线。”

  咸丰的意思是之前的战斗清军用了添油战术,那样根本无法攻破护卫军的防线。

  这一次,他要将十几万人都压上去。

  ……

  济南城,张亮基疲惫不堪地回到了自己的府邸。

  一个小小的白莲教将他给弄得难以招架。

  他感觉这大清朝的官儿是越来越难做了。

  那个王庆云刚刚到任山西巡抚便在与太平军的作战中丧命。

  结果朝廷又派了一个满人恒福过去。

  但是那恒福胆小,到现在都还没有走到山西。

  听说现在很多原籍南方的官员纷纷挂印辞官。

  这些人不声不响就跑了,很显然是去投靠海匪去了。

  话说他张亮基也是南方人,家里人偷偷给自己送信,诉说在华族治下的生活。

  张家的田虽然被分了,但是靠着家中经营的茶山,张家依然是当地的大户。

  家族还用被官府收回的农田换取了上万亩位于婆罗洲的土地。

  自己的一位族弟被派过去经营那片土地。

  可以预见张家将会在婆罗洲出现一个分支。

  这也算是开枝散叶了吧。

  另外家族现在在铜山经营了一家缫丝厂,年入巨万。

  华族并没有因为自己是满清的官员而为难自己的家族。

  这一点让张亮基非常感激。

  现在山东半岛的东部已经基本上被白莲教占领。

  一开始,张亮基还曾将战线推进到莱州。

  但是很快自己这边的百姓就基本上跑光了。后来连自己手下的山东兵都开始逃。

  他已经喂不饱自己手下这支大军。

  要是左季高在的话,一定会比自己做得更好。

  张亮基想起了自己手下那位能干的幕僚。

  现在左季高已经是华族军方的高层了,在四川掌军。

  就连胡林翼都投靠了华族。

  左季高与张亮基之间一直保持着联系。

  就连华族已经控制四川的消息,都是左季高告诉张亮基的。

  左季高一直都没有明着劝降张亮基,但是每一次他的信到了张亮基的手中。张亮基就会多一分对满清的失望。

  一个人做什么事情,首先要有信念的支撑。

  一旦信念崩塌了,这事情自然也就做不下去了。

  张亮基的信念就在逐渐的崩塌当中。

  他无法理解,白莲教为何越打越强,百姓宁愿去投靠乱匪,也不愿意留在自己的原籍老实种地。

  眼看着春耕就要开始了,山东西部,甚至是直隶地区却到处都是荒芜的土地。

  这里明明没有打仗,却像是刚刚经历了战火的洗礼一般。

  现在他手中的山东军已经退守到了济南府东部的齐东、长山、新城一带。

  济南府是清军北上的退路,这个时候他都不敢将消息报告给行营。

  皇帝刚刚通报说要与海匪做最后一战。

  这个时候,谁要是敢给皇帝陛下添堵,估计立马就要被嘎了。

  回首望去,这大清的江山已经干疮百孔。

  太平军盘踞西北,大半个南方都落入了华族的手中。

  北方仅剩的国土也是烽烟四起。

  张亮基颓废地坐在书房中,自己摊开了一张白纸。

  上面写下了“遗书”二字。

  虽然不想死,张亮基还是要做好死的准备。

  这府邸中不知道有多少双眼睛在盯着自己,自己在京城的家人,据说也被牢牢监控起来。

  黄海之上,一支庞大的船队正在杨帆北上。

  数十艘大型运兵船上面装满了士兵。

  铁甲战舰和整齐炮艇护卫在两侧。

  在庞大船队的中间,一艘狭长如同飞鱼一般的雪白色战舰平稳地前进。

  平静的海面给锋利的舰艏切成了两半,像是一道被拉开的拉链一般。

  董良站在甲板上,海面上的风还有一些凉。

  这个季节主打的还是西北风。

  不过已经没有那么冷冽。

  寒冷的能量即将耗尽。

  在东南方向的大海上,积蓄了一个冬天的暖湿气流正在向西北方向涌来。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